5月21日上午,“通人之書—沈曾植遺墨展”在浙江圖書館開幕。
開展當日,同步舉行了“以學養書與日常書寫—沈曾植書法藝術研討會”,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沈曾植生平、學術、政治與書藝展開探討,分享近年來沈曾植研究新成果。
沈曾植是浙江嘉興人,清末民初學者、詩人、書法家。他博古通今、學貫中西,被譽為“中國大儒”。他的書法,碑、帖并治,熔漢隸、北碑、章草為一爐,其學術及藝術造詣對后世影響深遠。
此次展覽以手稿為主,共計六十件左右,絕大部分為首次面世,內容涵蓋詩詞文稿、書信手札、金石題跋、研究筆記等,也有一些為習字手稿,內容豐富,形式多樣。沈曾植所使用的箋紙紋飾多樣,各不相同,有的正反兩面書寫,有的寫在用過的信封上,一則可見前人敬惜字紙之意,二則也可以看到沈曾植對于書寫的癡迷,隨時隨地筆不離手。
該展覽的負責人告訴記者:“通過這些手稿,可以看到沈氏學問涉獵之廣博與精深。雖不能全面體現沈氏學問,但卻足以管中窺豹,使我們見字如面,感受一代大儒的浩然風度,也是研究沈氏平生的絕佳資料。”
此次展出的手稿分為四個部分,第一個部分為沈曾植撰《曼陀羅寱詞》未刊稿本,共計五頁二十八首,均為商務本與中華本《曼陀羅寱詞》所未收。
第二個部分為海日樓文稿,其中多篇原稿在錢仲聯先生編著的《海日樓文集》中出版。全書均為沈曾植的學術性文章,按文體編訂,分四卷,其內容囊括了沈曾植的政治及學術思想的主要內容、治學方法,以及其關于哲學、歷史、地理、文學、藝術等方面的研究。
第三個部分為《寐叟題跋》原稿。《寐叟題跋》是沈曾植平時讀帖鑒碑閱書之隨手題于簡端者,微言大義,皆其深造有得、卓然見道之言,足以啟迪后世學,是研究沈氏書法淵源及其演變的重要資料,亦是研究沈氏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資料;第四個部分包括沈曾植的生平履歷、潤例、哀啟、溥儀御賜祭文等文獻資料。
作為一個學問家,沈曾植對于書法兼容并蓄,具有打通碑帖的通人之量。正是由于這種度量和眼界,才使他的書法影響到馬一浮、謝無量、陸維釗、王蘧常等諸多大家。
據了解,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8日。